據了解,該計劃將至少執行11年,完成一個太陽活動周期以上的日地空間環境探測和研究,構建世界科學家廣泛參與和密切合作的空間天氣共同體。
今年3月,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——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過國家驗收,國際上綜合實力最強的空間天氣地基區域監測網絡圓滿建成,為我國上空的空間環境探測和保障提供了連續、可靠的監測數據。
在子午工程的基礎上,我國科學家率先倡議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。該計劃以子午工程為基礎,建立陸地最完整的東經120度到西經60度子午圈監測鏈,擴展形成全球一體化的多學科、多要素探測網絡,實現對日地空間環境全緯度、全天候、日不落的立體觀測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主任王赤介紹,該計劃的科學目標是認知一個系統——地球空間系統;厘清兩個影響——來自太陽活動自上而下的影響和來自地球系統自下而上的影響;揭秘三大難題——空間環境全球與典型區域的多要素、多時空尺度特征和變化規律,太陽爆發在日地空間的傳播和演化,空間天氣與全球變化以及地球自然災害的關系。
為實現這些科學目標,該計劃擬成立“IMCP國際組織”,整體協調和推進計劃實施,完成開展創新研究、組織協同監測、共享數據信息、深化合作交流等4大任務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