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《國務院關于同意將江蘇省興化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》公布,同意將興化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批復中提到,興化市歷史悠久、文化厚重,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存較好,地域特色鮮明,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豐富,非物質文化遺產繽紛多彩、活態傳承,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。
興化也自此成為江蘇省第1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除此以外還有南京市、蘇州市、揚州市、徐州市、鎮江市、淮安市、無錫市、南通市、泰州市、常州市、常熟市、宜興市、高郵市。江蘇省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數量位居全國第一。
不僅江蘇,長三角地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數量尤為豐富,浙江省就有杭州市、紹興市、寧波市、衢州市、臨海市、金華市、嘉興市、湖州市、溫州市、龍泉市10座城市,安徽省有亳州市、歙縣、壽縣、安慶市、績溪縣、黟縣、桐城市7座城市,除此以外,上海也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
在眾多城市中,興化為何能夠脫穎而出?
如今不少人了解興化,或許是因為興化的大閘蟹。據悉,全國每8只大閘蟹中就有1只來自興化。
但除了有螃蟹,興化也是一座“寶藏城市”。
興化市古稱昭陽,又名楚水,據考證,境內人類生存史可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前,建縣始于公元920年,1987年撤縣建市。
興化有文物。今年9月13日,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“考古中國”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,通報了3項考古最新進展,其中之一就是江蘇興化草堰港遺址。該遺址位于興化市千垛鎮,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,考古發現房址、灰坑、灰溝、水井等遺跡200余處。目前已出土陶、骨、石、木、玉、蚌等各類遺物2800余件,陶器中釜占主導地位;骨器數量眾多、打磨精美;木器有鉆木取火器、紡輪、浮漂等,其中鉆木取火器為目前國內所見最早。還有不少動植物遺存。作為江淮東部地區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,草堰港遺址文化面貌新穎、內涵豐富,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,填補了江淮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空白。
不僅如此,興化非遺極為豐富,擁有形象生動的戴窯磚瓦雕刻工藝、技藝精湛的竹泓木船制造工藝、古老智慧的木桿秤制作技藝……
興化對歷史遺存、傳統建筑的保護也很上心,目前,興化市已累計認定中國傳統村落1個、江蘇省傳統村落23個、江蘇省傳統建筑組群9個。興化調研挖掘整理,建立“國家—省”兩級傳統村落儲備庫。發布《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決定》,探索“協商共建共治共享”村落保護模式。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,促進農業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的融合,為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。
興化市積極響應國家非遺保護政策,實施分級非遺保護制度,明確國家、省、市、區等不同級別的非遺項目,并針對不同級別的非遺項目實行不同的保護措施和扶持力度,已認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5人,并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,比如進校園、進景區等。
關鍵詞: